提示:上地位于佛山顺德杏坛镇东南方,原名“马村”,宋代已有曾姓人在此开村居住,现村内还有“曾地巷”,可谓是曾姓人开村的惟一印记,后有何姓人迁来,如今上地村民3700余人,何姓者占九成。
旧时,“马村”与“高坦”(今高赞)为邻,“高坦”为江边坦地,村落处于坦之高处而获名,而“马村”则是因曾姓人饲养牛马和外来牲畜在此停留待候过海而得名。
及后,“马村”由一牧牛拴马烂泥之地换成白石铺砌,干净整洁的地上之地,且村内河网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阴,环境清雅,确实是上等之地,遂于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择吉日改乡名“马村”为“上地”,寓意在此上上之地能孕育出上等之人,功名富贵,人旺财兴。
全村何姓祠堂曾达三十多间
经“上地通津”牌坊入村,直行不远,可见一座大祠堂,名为“松涧何公祠”,据闻该祠已有500多年历史,但保存较为完好。
祠堂三进三间,占地660多平方米,里面存有《
何氏家庙碑记》,墙上还贴有《上地何氏族谱》。据族谱记载,北宋徽宗政和五年状元何栗,十个孙分别封为十郎,其中八郎公历尽艰辛、地历数迁,再后落户马村,成为上地何姓之始祖。
传至四世何淡,此公乃元朝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举人,初为“国子祭酒”,历官至“参知政事”(元朝中书省副长官职位)。正是这位何淡公,决定改变转其住所牵牛牧马的烂泥村容,乃修筑白石板路围绕全村,“马村”遂一跃成为干净整洁的“上等之地”。如今,上地的村巷中还能见到白石板路,何景桂介绍说,前几年村里整治下水道,部分水泥覆盖了白石板,然而,路中间的白石仍随处可见。放学归来的学童,在白石路上投下活泼跳跃的身影。
及至九世何桂轩,乃大明恩赐义官,蒙承祖业且开拓经营,至其已丰衣足食,富甲一方,于是以其父何松涧之名于弘治二年(1489年)春天主持动工兴建松涧何公祠,历时一年半竣工。
宗祠多以坤甸为材,跨梁穿柱,精工雕琢,内墙檐下绘有人物、山水壁画,石雕、木雕、灰雕、砖雕式样搭配。何桂轩后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立《何氏家庙碑记》,详述先祖来历及祖业分配并警示后人。此后,松涧何公祠又历经三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94年,由族内子孙自发组织对大宗祠进行简单维护。
松涧何公祠曾做过学校,如今祠堂内存有一张童子军的黑白照片,相当珍贵。照片摄于祠堂门前,二三十名男童穿着童子军服装站在前排,其中一名童子军手持旗帜,老师们则坐在后排,照片上写着:高辉乡上地第二中心小学校开幕摄影,卅六年十月一日纪念。
松涧何公祠右侧是丹谷何公祠,启章何公祠,沿着前街往左行,月潭何公祠、玉泉何公祠、寿柏何公祠……祠堂一间连一间,单是这一条前街上,现存就有十二间祠堂。据介绍,上地曾经建有祠堂35间,现存16间,都是何姓。一个小村建有如此多的祠堂,而且全为一个姓,不说绝无仅有,也实属少见。
石拱桥、环境清幽的观音庙
在上地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座建于明朝的石拱桥,名为跃龙桥,横跨于松涧何公祠左侧不远的河涌上。据悉,当时南岸东安、南安二坊未有桥梁通往,主持修建松涧何公祠的何桂轩,于大明弘治九年(1496年),继修建大宗祠六年后,又主持兴建了一座石拱桥,命名跃龙桥,此桥位于前街与东便街之间,是梁式单孔石拱桥,桥面台阶用青石砌筑,曾于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桥头有一棵大榕树,亭亭如盖的叶冠刚好覆于桥上,倾泻一地的阴凉。
过跃龙桥,转到位于上地大塘边上的观音庙,据说以前每逢干塘,就会下雨。站在大塘那边远远望来,但见塘边杨柳依依,隐约可见观音庙内香烟袅袅,绿柳丛中还露出凉亭一角,春天木棉花开的时节,景色更是怡人,难怪当地人将其称之为“小西湖”,塘中因养鱼而开设的增氧机三足鼎立,远望恰似西湖的“三潭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