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文化何氏科教 》 正文
  • 中国工程院何姓院士名单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0699 次  |  2017-10-22
    何姓中国工程院院士

    01
    何友声

    何友声(1931.07.28- )水动力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船舶流体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我国水翼水动力学设计基础;开拓了螺旋桨激振力研究领域,使我国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新台阶。80年代以来,在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有关型号的开发。同时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利用、堤岸保护和航道建设,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的研究基地,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曾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主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其他奖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螺旋桨激振力》获国家教委专著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何新贵

    何新贵(1938.10.26- )浙江省浦江县人。分别于1960年和1967年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和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是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工作者之一。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曾全程担任某大型软件工程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他提出的模糊数据库、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至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30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和《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 10部中英文专著;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何新贵现任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和《计算机工程与设计》主编。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3
    何友

    何友(1956.10.19- )信息融合专家。吉林磐石人。1982年、1988年分获海军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T Fellow等。

     长期从事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我国军事信息融合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航迹关联、辐射源识别、无源定位、信息系统仿真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雷达、情报处理和指控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主持研制了测控信息融合系统、跟踪雷达、大型航空模拟训练机等多型工程系统,全部装备部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以第一作者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博士硕士80余人。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4
    何德全

    何德全(1933.7.31- )信息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在主持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在信息防护与安全技术、新型显示与处理技术、信息光学与化学等多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取得了20余项高难度、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其中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5
    何季麟

    何季麟(1945.9.1),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原籍河南开封。1969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 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获冶金工程学士学位。

    何季麟同志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

    何季麟同志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6
    何多慧

    何多慧(1939.2.21- )粒子加速器专家,生于四川省仪陇县,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国同步辐射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从1977年开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预研、设计、建造和调试,开创了我国的同步辐射科技领域。所建实验室为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

        1983年至今,还从事直线加速器驱动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和储存环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

        曾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安徽省重大成就奖等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7
    何继善

    何继善(1934.9.1- )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等职。现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终身成员。

    何继善教授从事科教60余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何继善教授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H?F?莫利松教授写道:“何继善以他在勘探地球物理方面的众多成就尤其是在激电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公认”。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终身会员。何继善教授注重我国能源研究,较早开展和推动页岩气研究,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

    何继善教授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对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公开出版了专著和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英文期刊《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工程管理前沿)主编。

        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2000年获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湖南省杰出贡献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8
    何华武

    何华武,铁道工程专家。1955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82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

     一直从事铁路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主持并参与了中国高速铁路、既有铁路第六次改造升级提速、现代铁路枢纽等工程技术工作。将国际铁路先进技术与中国铁路技术创新结合、集成,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工程科技问题,研究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实现了时速300km等级高速铁路高平稳运行、快捷舒适;大幅提高了客货共线铁路列车速度、行车密度、牵引质量;大幅提升了客运站综合交通协同集疏、便捷换乘能力,编组站解、编列车自动化功能。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铁道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大奖等多个奖项。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9
    何镜堂

    何镜堂建筑学家。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2篇,已培养博士70多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