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渊源何氏祠堂 》 正文
  • 山西灵石何氏与何氏宗祠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4340 次  |  2017-06-26

    灵石何氏与何氏宗祠

    景茂礼

    集广何氏宗祠

    何氏(灵石两渡村与静升集广村何氏家族),据其《族谱》记载,祖籍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村,明初兄弟二人徙居灵石,分别定居于两渡与集广,至今历岁六百余载,世传二十余代。

    何氏宗祠,据最近发现的残碑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于集广村(乾隆三十五年又建一所于两渡村,已毁于“文革”),历经270余年风摧雨浸,至今基本保存完好。1994年列入灵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宗祠大门

    饮水思源,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名门望族为了“子孙兴、财源盛、官宦显”,不仅重视教育、崇尚学业,而且对祖德庇荫亦寄予强烈愿望。遵循“要想富、敬祖父”的传统信念,每逢盛世必大兴土木建祠立庙,以示不忘祖恩,祈盼子孙昌盛、仕途通达。天下就是有这样的巧事,何氏定居灵石,从明初到清初在未建宗祠的二百余年间,族人虽“尚文风,重儒学”“以笃学为务”,但成才者当属凤毛麟角,仅有何天宠任广灵县教谕,何献民任陕西鄜州学正,何登舟任山东郓城县训导,何清任山丹卫教授。直至清雍正末,偌大家族不仅无进士、举人,就监生、生员亦寥若晨星。雍正十三年(1735),何氏在集广村首建宗祠,子孙中贡生、监生遂频频乃出,乾隆二十一年(1756)何应第第一个中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何道深第一个中进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两渡村宗祠建成,祭祀费由何思钧捐献,次年何思钧就中举人,乾隆四十年又中进士。何氏家族从集广宗祠建成后的1756年第一个中举,到1882年最后一个中举,其间126年就出进士15人、举人16人,贡生、监生、生员层出不穷。特别是倡导建祠并捐重金的何思钧,一门四代9进士,7人点翰林。有清一代,灵石全县文武进士共28人,何氏就占15人,超出一半以上。“父子翰林”“兄弟同榜进士”“叔侄兄弟同榜举人”“两代兄弟同榜进士”等,被当时社会名流、达官显贵纷纷称颂。一时间官员遍朝野,名振省内外,不仅为何氏家族争得巨大荣耀,为灵石县亦增添了无限光彩,“何门多桃李,灵邑增光辉”一度传为美谈,使何氏家族在短短百余年中,一跃成为灵石首屈一指的大户,位居灵石清末“四大家族”之首。这种现象与修建宗祠有无因果关系?是不是敬祖父就能富?不敢妄下定义,但就鼓舞族人艰苦创业、奋发进取,激发子弟刻苦学习、立志科举,作为一种信念来讲,它巨大的作用却是无可置疑的。

    何氏宗祠过厅

    何氏宗祠,位于集广村西,坐北朝南,前对小水河,后枕西枣岭,大道居左,小沟绕右,由低而高呈长方形,斜倚缓坡,负阴抱阳,为前堂后寝二进院格局、五品官级。主要建筑有正殿、过厅、戏台、义学、厨房院等。正殿宏伟高大,庄严肃穆,基高1米,面阔三间,总宽10.3米,深6.7米,高7.5米(不包括台基),面积69平方米。门楣后为室,一门二窗,中设始祖何资牌位,左右昭穆依次,每年各节祭祖活动均在此举行,成为祠堂中最神圣、最尊严的地方。正殿左右有夹室,为存放祭器等物处所,夹室外左右各有砖雕花鸟影壁一幅,栩栩如生,完好无损。中间四级台阶下为庭院,左右各有厢房,均面阔三间一门二窗,是祠堂总管住宿办公之所,亦为存放物品之处,右厢房近壁处有门。庭院前是过厅,基高1.5米,面阔三间,宽10.6米,深8米,高7.5米,面积84.8平方米,总体高度比正殿下降0.8米。过厅左右各有通道,有门有阶,中间设门屏可前后通行,后门楣上内有匾“光裕堂”,外有额“陟降庭止”,这里既是祭祖前集中休息的场所,又是开会处理重大事务和祭祀人员共同进餐的地方。过厅下六级台阶是前院,左右有游廊各三间,右游廊为碑廊,左近廊壁上有门。院前是戏台,戏台与大门建在一起,既具实用功能,又显得雄伟壮观,且节省材料,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基高1.2米,面阔三间,前后四架,总宽10.5米,深9米,高7.5米,面积94平方米,总体高度比正殿低1.6米。大门前有台阶四级,左右有影壁与碑龛、厕所。大门正上方 “何氏宗祠”四字已在“文革”中被破坏,其痕迹隐约可见。门前台阶下为平台,长15米,宽3米,高0.8米,台上有旗杆,左右各一。下台阶向前十余米有大照壁,“文革”中拆除,周围空地若干。宗祠建筑总长57.7米,宽15米,占地865平方米,加上平台、道路、照壁共占地1000余平方米,为灵石现存规模较大的祠堂之一。宗祠右侧建有义学院,典雅朴实,幽静大方,坐西朝东砖窑五孔供教书先生居住办公,南北书房十间,是族中子弟读书之所。

    何氏宗祠正殿

    何氏宗祠文化品位浓厚,宗法礼制严格,特别讲究尊卑有分、长幼有伦、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有着一套完整的祭祀规则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祠中由族人选出总执管人一名、经理人数名、管账人数名,共同办理祠内族中一切事宜,不称职者公议罢免,凡遇较大事情,均依公议决定为准,任何人都得严格遵行,如有违者轻则批评教育,重者公议除名,永远逐出族外。为使族人遵规守矩,各种家规族法、祠堂纪律,名目繁多,均刻石上碑,置于祠中,使得人人皆知,不得冒犯。每年祭祖分大祭和小祭,春节、冬至为大祭,清明、端午、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八节为小祭。祭祀规则严格,程序繁杂,庄严肃穆。人人必须衣冠济济,毕恭毕敬,郑重其事,不许傲慢不驯,凌越尊长。祠中经济来源主要为族人捐金生息和祭田收入,凡种祠地者,租金每年冬至交清,分文不许短欠。户中五支轮流催办粮款,不论贫富祠中一律不准支垫,催粮人每年清明节交接。祠中银两存放,选择妥实字号,不能图族人之利,族人借贷一律不准。清光绪三年大灾时,祠内存银千两有余,族中食用严重不足,人口伤亡极为严重,尚无人敢动一分一文,光绪四年(1878)《何氏家祠救急碑记》:“祠中集聚,累世相传,祭有常典,钱无浪费。其银不敢他用,并非为族中人丁救急计也。”后经执管人会同经理人共同商酌,破例为救急,“统计族中无食者,大人二百,小孩七十余,大口每日给钱十二文,小口给六文”,使不少人度过最艰难的时刻,挽回了生命,管理之严,由此可见一斑。可贵的是这些祭器、执事、账簿、碑刻等实物,至今大部分仍保存完好,成为研究宗祠文化的载体和再现历史的稀世之宝。

    何氏宗祠戏台

    何氏宗祠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多年一直为生产队办公处所,加上族人极力保护,才幸得保存至今。随着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的开发,集广村为保护何氏宗祠组建了修复“何氏宗祠”理事会,号召何氏后人和社会贤达自愿捐款,先后集资40余万元,邀请灵石县文管所工程师段双锁精心策划、设计、施工,从2005年3月20日至11月15日,历时8个月,用工3500个,翻修殿顶600余平方米,新建碑廊40平方米,新修随墙垂花门、挖补墙体、更换明柱、装设戏台,油漆断白神龛、神台、暖阁,门外竖旗杆一对;室内外布展,增置楹联、匾额、刻碑等工作由笔者与族人何成丁完成。

    何氏宗祠碑廊

    清光绪四年救急碑记

    何氏宗祠补修碑记

    修复后的何氏宗祠,殿宇宏阔,庙貌巍峨;展品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为静升文化名镇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来源:灵石微生活)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