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各地何氏广东何氏 》 正文
  • 长岐花落与花开——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长岐村

    编辑:system |   |  浏览量:12687 次  |  2016-10-08

    长岐花落与花开——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长岐村

    麦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3月16日   第15版)

      长岐村,坐落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中北部的芦苞镇境内。古村始建于明代,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

      古时芦苞:

      小村临水建,船只往来勤

      800多年前,有“南宋四家”之一美誉的诗人杨万里到广东为官。当他乘船经过北江边的胥口镇时,观此两岸芦苇丛生、荻花瑟瑟,不禁诗性大发,吟出《明发青塘》一诗:“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在诗人的描绘中,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水系,芦荻、蒲叶随风摆动,岭南佳果荔枝红似花朵,而诗人行船游走在这芦苇荔枝之间,侧畔有水上人家轻舟过,驶往诸江村。

      杨万里一诗题目中所提及的青塘,古称胥口镇,今名为芦苞镇,长岐村便在此镇之内。由于芦苞镇地处珠水西江与北江之交汇处,自古便商船云集。在古镇四周的水网上亦星罗散布着傍水而居的村庄。船只驶入这里纵横密布的大小河涌支流,与芦苞四周岸边星罗密布的村庄往来,为村民们带来海盐,又换得庄稼,进行物品交易。

      珠水有一小支流九曲河,在小河蜿蜒入北江之前,岔开了一条水路流向西江,就在开岔之处,长岐村便临水而建,水流向西流出,又从南面流进,形成三面环水之境。

      长岐人:

      包容外来客,落户成大家

      与珠三角水系的大多数村庄相似,村中居民是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陆续迁至此地,聚落成村的。

      长岐村中有钟、何、黄、卢四大姓氏,其中家族成员最庞大的是卢氏,全村一千多口人中,卢氏占了一半。然而人数最多的卢氏并非开村之祖,甚至是四大姓氏中定居最迟的一氏。开村的乃是来自花都的钟氏,与钟氏同出于花都的黄氏随后亦安家至此。及至黄氏定居百年之后,广州白云神山镇来了卢姓的父子三人,他们本是因为家乡人口过多,而被迫到外地去讨生活的。当他们行至三水与花都交界处,见这村庄风水甚好,遂客居此地为村民做帮工,最后落籍定居,开枝散叶转而成为村民一员。这父子三人便是卢氏祖宗,父亲名为卢时忠。这是“文革”中被毁的族谱上所记载的,卢氏后人自海外带回了影印本:“卢时忠于大明年间来本村……忠号岐初,故本村名为长岐,又名岐山”。这一记载还道出了村名的来历,这村西侧曾有一岐山古庙,在建村之前就已存在,由是村随庙名定为“岐山村”,后来卢氏人丁兴旺而成为村中大姓后,觉得这村名恐犯了古庙忌讳,便改称“长岐”,取长期居住在岐山之意。

      古迹遗韵:

      背靠文笔顶,满塘荷花香

      沿芦苞涌向东6公里左右,便是长岐村。过长岐大桥进入村内,古村坐东向西缓缓铺展开来。村口有两塘引自北江水的方塘,边上并排立着4株几人合抱不来的大榕树,而静水泛出的波纹则映衬在榕树上,恬然之感油然而生。这4株榕树中,靠北的那棵最为奇妙,这本是两棵品种不同的榕树,一棵大叶,一棵小叶,经过长久时间的生长,竟融为一体,生出的叶子一边大一边小。每年夏天,村里人都在其中一个方塘中栽下荷花睡莲,至初秋,竟得满塘荷香。如是村口上下两塘,一塘是古村倒影,一塘是风摆荷叶,远远望去,古村山水独好。

      这古村的姓氏宗祠呈一字排开立于水旁,各户房子顺次排于其后,逐渐往山顶延伸,越往高处,房子越年轻。这山不高,村民称其为文笔顶,乃一小山岗,旁边甚至还有一木棉岗略比此高。建村筑屋之时,村民们为了让村子所靠的小山显得巍峨些,便合力削去木棉岗的顶部,填到文笔顶上。背靠文笔顶,本意是希望长岐村文人辈出,而有意思的是,添加上去的那一截山顶,今天却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之地。经过长久的岁月浸淫,山上的植物更替了数次,如今已是本地桉茂盛的小树林了。

      机关重重:

      金汤堡垒护长岐

      长岐村中可以找到的最老的建筑材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即老房子根下的红色巨岩。那些红岩是用船自西江运来的。始建于明末清初的钟氏、黄氏、卢氏等宗祠几经翻新,依然竭力保留原貌,尤其是如今村里人数最多的卢氏宗祠,里面的壁画和雕刻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宗祠之后是村民住房。各房建筑不但讲求美观、划一、坚固,而且还十分人性化。漫步行走在二人宽的巷道中时,不时抬头看到活灵活现、或雕刻山水、或雕刻花鸟鱼虫的壁上灰雕。古人所用的颜料之鲜艳,令今天许多画家都羡煞无比,两三百年历史的雕刻,外层颜色仅仅是红色有些许剥落而已。许多房子的四角安着巨大的“笨脚石”花岗岩柱,用以支撑借力,石板路亦坚固非常。

      自文笔顶俯瞰这里的百来间古屋,只见飞檐画栋,镬耳耸立;由麻石、青砖和洋灰铺成的二人宽巷道在古屋间交错相连,一路拾阶而下,自文笔顶直通村口水塘,笔直而划一;村口两侧还有特地留出枪口、侦查口的更楼,飘出水塘而立,夜夜通报平安。

      三面流水一面靠山,村外的自然防线已然厉害,而村中更是“机关重重”。村中古屋内部的主要格局是一厅四室,看起来像北方的四合院,此外还有一厕一天井,还有一条暗道。暗道一般通往邻里,平时作为下水道之用,有砖头掩盖,若是哪家人不小心遭遇暴徒强闯,居民便可推开砖头穿过暗道溜到邻居家里躲避。不仅如此,暗道也通向古屋间的巷道,每条小巷都有三两闸门,并有更夫巡守,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放下闸门后,强盗进不来。万一有强盗闯入门里,也可以将其困于复杂交错的巷道内“瓮中捉鳖”。由是,村中未曾遭遇盗贼洗劫。

      如此守卫森严的村庄,宛若一金汤堡垒。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