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渊源何氏祠堂 》 正文
  • 何氏宗祠|856年历史大汾村大宗祠是照着螃蟹建的

    编辑:admin |   |  浏览量:42882 次  |  2017-01-11

    东莞时间网讯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

    1

    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 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

    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4
    百翠阁由村里的古建筑改造而来,目前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

    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就连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为展览馆,不仅展示村史,也曾举办过书画展。

    2

    古村建筑的屋檐,颇具岭南建筑特色

    更有意思的是,何氏大宗祠风水格局独特,是座蟹形仿生建筑,每一处建筑都有独特的寓意。

    种德、连步、青云三座古桥修建于明代

    走进大汾村,第一个感觉就是喧闹:进村的大桥正在修建,而进村的第一站便是大汾村市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然而就在大汾村市场往前一百多米右转,便逐渐安静了下来,一座简朴的小拱桥映入眼帘。

    3
    行走在古村的小巷中,恍如隔世

    桥下并没有河流,这座小桥直接架在水泥路上,让人觉得特别奇怪。通过桥旁边的石碑才得知,原来这是一座古桥,叫种德桥。种德桥是明朝嘉靖年间,何应阳修建。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介绍:“何应阳,建石桥二后,举子四。益喜行善事,广施与。时疫疠大行,出秘方,制药以施病者,所活甚众。邑人杨寅秋之清丈高下,则壤不羞景黍。三举乡宾,不赴”。

    看来,行善施德必有福报,是故桥名“种德”似乎很有先见之明,也很应景。

    从碑文上记载,桥长3米,高4.1米,孔跨4.1米,孔高2.3米,桥面设栏杆,两端置踏跺,而从现存的外观看,拱桥为红沙岩石质,造型也颇为精巧,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古建艺术价值。

    5
    种德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如今的种德桥,孤零零立在水泥路中间,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也失去了往昔的用途,如同一个躲进历史的老人。但也是通过这位老人,让人们想起曾经的大汾村的风采。大汾曾堪称广府水乡古村落的一个典范,古村里河汊众多,除了种德桥,还有青云桥、连步桥等明代精致小桥连接交通,与古树古榕河道共同构成了这座村落的消夏时光。

    从碑文来看,昔日小桥流水的风景,画面感十足,让人心生向往。《大汾何氏族谱》载:种德桥位处大汾中枢,“桥下风帆,桥上人踪,往来相继,最为区要”,这种繁华,倒与现在桥附近的大汾村市场吻合,说明此处几百年来一直是村里的中枢。

    6
    刺使旧里门廊

    遥想当年的种德桥,“日里尘嚣,夜间闲静可爱”。大汾名人何启亨,曾这样描述:“当此清霄,溪头月上,风姿南来,洲上荻芦轻翻,波面恍若鱼游锦水;榕下球花,鹤栖摇动,俨如仙子蹴球。冠者五六,童子六七,相与盘桓其间,醉倚栏杆,箫声四起,真不减二十四桥风月也!”。

    如此美景良辰,如何不让人向往。只可惜,到而今,只有“奈何天”了,毕竟岁月沧桑,谁也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残留的文物来做些许凭吊。目前大汾还保留着种德、连步、青云三座明代古桥,其中“连步桥头钟韵”与“种德桥梁夜月”曾同为大汾十二景之一。1993年三座古桥以“大汾古桥”的名义成为第七批东莞市文保单位。

    何氏大宗祠为蟹形祠

    离开种德桥,深入村子,基本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只是这些宗祠、家庙、书房大多凋敝。从布局上,我们依稀能看出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这里的古民居和祠堂基本大门紧锁,但其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7
    何氏大宗祠

    大门紧锁、深藏不露的何园是我们此次看过最为气派的民居。我们从深深、窄窄、长长的巷子踮着脚尖,看其屋上的钩心斗角,颇为规整。从这些屋顶和几支出墙来的杨桃枝条,可窥知整座何园曲折回环的四合院落。

    而祠堂除何氏大宗祠为三进外,其他多为两进祠堂,基本大门紧锁。像仕爵何公祠等祠堂,也不乏高大飘逸的镬耳山墙。值得一提的是,大汾的祠堂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错,精雕细刻,戏曲故事、卷草、博古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屋脊多为龙舟脊,脊身上有灰塑。房檐出檐较浅,用青砖叠涩而成。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绘作品,或风景或人物,残破中依然可以领略出当年的完美。

    8
    大宗祠正门

    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且对外开放,这里如今不仅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一座村史展览馆,内部三面墙上都挂满了大汾村的介绍展板。从展板上的介绍可知,何氏大宗祠是一座蟹形祠的仿生建筑。

    在古代人的观念里,蟹与龟一样,俱通神灵,并崇尚螃蟹“铁甲长戈死未忘”的精神,将螃蟹视作忠贞烈士的象征,所以不少地方,会将村落、祠堂、祖坟,建造成蟹形,祈求子孙能像螃蟹一样,出生于草泥而能快速繁衍,在大敌当前,能铁甲长戈,毫不动摇地抵御外敌。比如石排塘尾古村就是仿生蟹形建筑。

    9
    祠堂内供奉着何氏先祖的神位

    据记载,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嘉靖6年(1527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时,村人延请著名风水师曾季成看风水。师曾季看后说,看祠堂的形势,是仿生螃蟹建筑,左边是温家祠,右边是三将庙,两地地势较突出,是螃蟹的两支巨螯,种德、青云二石拱桥为两蟹眼。但原祠堂寝室低暗,天井狭隘,又有围墙篱笆障闭,山水难以朝此涌进来,且“独蟹口不开,难以进食。蟹脐干闭,难以滋养”。

    曾季成建议,将寝室建成一丈高,地台六寸高,并“移入后篱,前作千步”,改变原来低暗的面貌。天井加宽二尺,改得更宽敞。然后在中堂放置一大石蒲芦,作为蟹脐,改后堂渠口,直出中堂,再转入蒲芦内,通向外堂天井,使得雨水,能流注蒲芦中,四时不竭,以为滋养。接着,在围墙上开正门,作为蟹口,可以进食江潮,吞纳山光,以滋膏泽。最后在围门上盖一座高门楼,作为前呼,祠堂后建设护堂,作为后拥,庵座后开通一尺篱笆,作为文明后路。

    大汾村的村民,见曾季成说得在理,就完全按照他的建议,重修了何氏大宗祠。

    10

    来源:东莞时间网

    文章分享到:

    已经有2 个评论,你也说点什么吧

    1.             绿林苗圃 说:

      何氏总会,我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中田畈何家大湾,何立林,我湾有自然组六个城里村里共有2千多人口,在我们这个地方是个大家族,请求我氏总会领导前来我这里观光指导,更好促进家族相互认识,互通信息共目发展。联系人何立林电话13872190705

    2.             system 说:

      @绿林苗圃 何氏宗亲网是何氏宗亲自办和维护的网站,世界何氏网才是世界何氏总会的官网。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