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各地何氏广东何氏 》 正文
  • 廖承志和他的母亲何香凝

    编辑:system |   |  浏览量:13030 次  |  2017-11-03

    廖承志和他的母亲何香凝

    铭心

    革命世家,代代相习

    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廖承志一家是一个特殊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一个多世纪以来,廖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反清革命志士,早年参加了当地反清的“三合会”,并参加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三合会起义”。

    其父亲廖仲恺,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他力主“国共”合作,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其母亲何香凝,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最早的女会员。她曾是孙中山的战友,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她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

    而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精通日、英、法三门外语,被誉为“红色翻译家”。

    廖承志则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他少年丧父,后随母投身革命,先后坐过7 次牢。在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只有他是带着手铐走完长征的。

    而在新中国的史册里,祖孙三代人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廖家也是唯一。

    何香凝曾先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不仅如此,何香凝还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

    廖承志是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廖承志的儿子廖晖曾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个奋斗的家族,翻看廖家的历史,的确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一家人的革命历程跨越了中国反封建反压迫的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曲折坎坷的建设时期,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民主而奋斗的足迹,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追求理想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廖家一部家庭奋斗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这一点在当今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不管国事怎样变幻,家庭如何沉浮,但爱党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为家传,代代相习。

    贤妻良母,女性楷模

    何香凝,出生于1878年6月27日,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

    婚后,何香凝与廖仲恺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房内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则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夫妻二人将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以至于后来何香凝的著作也编为《双清文集》。

    何香凝贤惠,但却没有小女子的凄婉。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浸染了她的衣衫。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并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后来,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子。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忠心为国,矢志不渝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出生时,父母希望其长大后继承革命先辈的志向,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因而给他起名“承志”。受父母的影响,廖承志从小就接受了革命的熏陶,跟随父母为革命奔走广州、上海和日本,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

    廖承志一生中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曾经七次半(“文革”软禁,被廖承志戏称为半次) 被捕、坐牢。有人统计,他每七天当中,就有一天是在牢里度过。前四次坐牢是在国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经历了在东京赤坂拘留所被毒打;被日本特务抓进了荻洼警署拘留所,被永远驱逐出荷兰、德国……后两次是被国民党逮捕的。在上海滩英国捕房被捕;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痛骂蒋介石……还有一次是受张国焘的迫害,被内定“枪决”,但因情况特殊,一直被戴着手铐随部队走完了长征,称之为“流动坐牢”。抗战时期廖承志在广东被捕,先后在广东韶关、乐昌坐过牢,后来又被押到重庆,直到1946年初,才从重庆监狱被放出来,这是国共两党交换政治犯的结果。

    1942年5月,由于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长郭乾辉被捕叛变,廖承志被捕,后由中统关押于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在与死神同舞的日子里,廖承志给自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狱中生活:早晨唱歌,饭后作画写诗,看书。一次监视特务从小孔中发现,廖承志一个人手舞足蹈——指挥蚂蚁搬饭粒。他的牢房里,叛徒来过,女人来过,蒋经国也来与他联床夜话过,可一切仍然是徒劳。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廖承志一过就是三年多。

    在狱中,他写下两首诀别诗和家信。其中写给党组织、周恩来的信,整整想了近一个月才完成,“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 其余,倘有机会,可面陈,无此机会,也就算了。就此和你们握别。中国共产党万岁!”

    “文革”期间,廖承志成为外交部和侨联两处造反派揪斗的对象,“火烧”、“砸烂”、“油炸”,大字报铺天盖地。有着严重心脏病的廖承志终于被造反派从中南海“转移”到外办机构关押。此后长达两年八个月的“监护”中,属于他的,只有一套毛泽东全集和一套鲁迅全集。他硬是凭着记忆,在鲁迅文章扉页的空白处,用漂亮的蝇头小楷,回忆出自己多年来的感慨之作。最后,他的笔停在了被张国焘开除党籍的当天夜里,自己悲愤之极写下的诗:“戴枷行万里莫蹉跎,岁月多。世事浑如此,何独此风波。缠索戴枷行万里,天涯海角任消磨。何叹友朋遮面过,黄花飘落不知所。呜呼,躯壳任它沟壑填,腐骨任它荒郊播。宇宙宽,恒星多,地球还有亿万年,百岁人生一瞬过。笑,笑,笑,何须怒目不平叫? 心透神明脑自通,坦怀莞尔心光照;绳索刀环不在手,百年自有人照料。”

    廖承志一生命运坎坷,然而在逆境中,他却能笑对苦难,坚强面对。廖承志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信信频催往泰京,深感双亲爱子情。忠心为国难更志,愿做天涯不孝人!”这是他写给一位泰国归侨知识分子的诗,词句间无不流露出了为国家、为民族尽忠效力的豪迈誓言。这恰好也是廖承志自己执著一生、奋斗一生的写照。廖承志传奇一生、坎坷曲折,虽然历经七次牢狱之灾,但是他对革命矢志不渝。

    母子多才,德艺双馨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1903年,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赴日留学,在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学习日本画,并于1911年从该校毕业。辛亥革命后,因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以后,何香凝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何香凝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何香凝的画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她又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后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何香凝的画作立意讲究,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动写照。

    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廖承志曾邀请郝建秀和郎咸芬到他的母亲何香凝家里做客,吃的是火锅。那一年,何香凝已是78岁高龄。郎咸芬回忆说:“她(何香凝)写字可以两只手握笔,左右开弓, 老人家当即挥毫, 写了两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分别送给了我们俩。老人家告诉我们说这是大文学家鲁迅的《自嘲》中她非常欣赏的两句。”

    而廖承志则学识渊博,通晓五国语言,擅长诗词、书画、戏剧,才华横溢、交际广泛。他被邓小平称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被日本友人称为北京的“脸面”,而更多的人则出于尊重,尊称他为“廖公”。廖公的人格魅力,让无数人感怀,也让无数人备受激励。解放后,廖承志一直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外国友人都昵称他“奇妙的廖”。他那种达观、豁达、幽默、活泼、机智、果断的性格,确实很吸引人。廖承志讲话不用稿子,脱口而出,一点也不八股。但是他讲的道理却很深,话又非常幽默,给人印象很深刻。所以大家常说,“听廖承志的报告,你绝不会打瞌睡。”

    魂系宝岛,情动两岸

    建国后,廖承志长期负责港澳台及侨务工作,对海外侨胞感情深厚,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为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争取蒋经国,廖承志力排众议,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提请中央重新修复蒋家祖墓。这个决定实在令包括家人在内的一些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因为,廖承志的家族与国民党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对于廖家与国民党的恩怨,廖承志曾经对台湾朋友讲过一段话:我们不要计个人恩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祖国统一为己任,要向前看。

    尽管很多人对重修蒋家祖坟提出了异议,但廖承志却说:“蒋介石执政期间,功罪由他自承,不应祸及先人。”在廖承志亲自安排下,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墓修缮一新。

    1981年元旦,廖承志的外甥女陈香梅带着里根写给邓小平的亲笔信来到了北京。当天,邓小平与廖承志夫妇一道,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陈香梅一行。廖承志对陈香梅说,“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奉化溪口蒋家祖墓已经修葺一新。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

    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蒋经国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其父甚为孝顺,谨遵父命。蒋介石去世前曾嘱托蒋经国有朝一日把他的灵柩移葬于故乡,所以蒋经国对蒋家祖坟非常在意。

    蒋经国流露出的故乡之情、民族之意,迅速被大陆方面捕捉到,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会专门研究,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来进一步争取蒋经国。当时在共产党内部,能与蒋经国沟通交流的最合适的人选,当属廖承志了。廖家与蒋家的历史渊源很深。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与母亲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元老,而蒋介石在辛亥革命后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在追随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中,廖仲恺和蒋介石可谓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也是得力干将。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出任国民党代表。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儿子的蒋经国和国民党元老之子的廖承志,“幼时同袍,苏京把晤”,有世交之情,同窗之谊。

    1930年冬天,带着对马列主义的迷恋和崇拜,廖承志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正是在那里,廖承志结识了当时已经在莫斯科生活和学习了5年的蒋经国。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为了抵御严寒,每当夜晚来临时,廖承志和蒋经国就同盖一件廖承志的大衣,一起读书、一块入睡,共同的理想拉近了两颗滚烫的心,两人也因此结下了真挚的友情。1937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离开苏联,回到父亲蒋介石身边,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培养下,蒋经国历任国民党要职,并于1978年接掌了台湾地区最高领导权,当选为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而廖承志则在1932年返回中国,后随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虽历经多次牢狱之灾,但其信仰坚定,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后来也成了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和蒋经国是当年被人们称为“国民党三大公子”中的两位,相同的是,二人都是名门之后,承继前人的志向;不同的是,二人所走的道路同中有异:身为国民党元老之后的廖承志先入国民党,后入共产党,并从此跟中国共产党走,百折不回。蒋经国则相反,他先入共产党,再入国民党,在苏联还曾宣布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但后来则背离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世袭”了“蒋家王朝”的天下 。但有一点,蒋经国始终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反对台独。

    时隔58 年之后,廖承志像他的父亲廖仲恺一样,尝试着再次开启国共合作的大门。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殷切期望台湾当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一封公开信,上承父意,下表民情,一气呵成,举世震惊。而致蒋信亦成为中共开拓和平统一大道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评论说:“此信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从写作角度评价,致蒋信堪称上品佳作。析事论理、表情达意、布局用语及格式规范等皆恰到好处,令人叹服。中国写作史上书信名篇如林,内容不一,各有千秋,历代欣赏。致蒋书不但可与之媲美,而且出类拔萃,充分显示了廖承志雄健的笔力。廖承志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文章发表后,经过几年多方努力,蒋经国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正是由于廖承志所做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国家统一和经济建设才得以破冰前行。

    1983年6月6日,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廖承志从医院赶到人民大会堂,带病出席会议的开幕式。他让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上主席台,坚持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次会议上,廖承志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正当全中国人民期望他出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不料四天后的6月10日,廖承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逝,享年75岁。虽然廖承志没有等到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开启,但是人们依然对他充满敬意,依然深切怀念这位豁达开朗、和蔼可亲的副委员长。

    【来源:中国人大网。】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