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何氏名人 》 正文
  • [儋州故事人物]“冠冕南州”何解元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8309 次  |  2017-09-15

    核心提示:儋州市木棠镇东方村委会东方村的何氏宗祠里,有一张“冠冕南州”匾额,为清末儋州拔贡吴应星所题,纪念的是清朝解元何蕴跃。何蕴跃于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成为清代海南首位解元,名扬岭南,开启儋州一代科举盛风。何蕴跃重视地方教育,曾执教东坡书院,还提倡在儋州主山松林岭上修文笔塔,他的高足弟子陈圣与不久后也中解,“文高两解播清时”、“三科而两解”传为儋州文坛佳话。何解元能诗善文,又擅长联语,其文德被当时读书人广为称赞和钦佩,著有《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五指山次文庄公韵》等名篇。本期,我们拂去历史尘埃,一起感受解元何蕴跃的科考人生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冠冕南州”何解元 

    清末拔贡吴应星题赠的“冠冕南州”匾额。

    失怙寡母抚养  天资聪慧过人   

    何蕴跃字精发,号松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出生于儋州东方村(今儋州市木棠镇东方村委会东方村)一个耕读家庭。

    何蕴跃父亲何瑞麟在何蕴跃三岁时逝世,抛下年方三十的妻室和两个幼子。何蕴跃母亲李氏坚贞守节,矢志不渝。她颇知大义,常以“尔家世业儒,当自奋勉,以副厚望,勿以尔父早年见背,遂暴弃自甘”之语训诫二子。后来,何蕴跃和长兄何蕴呈都取得功名,李氏才松一口气。李氏八十大寿时,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状元金甡赠予“柏茂兰芳”匾,儋州上自知州伍斯宾,下至生员、乡绅都有诗文为她祝寿。李氏最后活到九十二岁高龄,《民国儋县志》载入“烈女贞节”篇。

    何蕴跃自幼聪慧过人,今天在儋州还流传着他中解前的不少佳话。相传,何蕴跃十二岁那年,本村延请先生开办私塾,他也入塾读书。开学第一天,先生要写对联,让何蕴跃准备笔墨。墨磨好后,先生还在门外与他人切磋琢磨,何蕴跃久等仍不见先生动笔,于是自己挥毫,用东方村名写下“东鲁仲尼师项橐,方人子贡望颜回”一联,便跑到外面玩耍。先生回房间后看到这幅妙联,大为惊叹,自愧不如。何蕴跃成亲时,亦为文雅之士的岳父想趁机“刁难”这位久负盛名的女婿,于是在迎亲那天,让何蕴跃当场以儒家经典上的话作一首藏头律诗,方能接亲回家。何蕴跃才思敏捷,他沉思片刻,取《论语》上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一语入诗:“君家门外索诗篇,子建奇才历代传。无限玉堂金马客,所因灯烛洞房燃。争乎科第谁能让,必跃龙门我独先。也愿洞房开锁钥,射中屏雀在当年。”岳父拍案叫绝,满意地把女儿交给了何蕴跃。

    甲子乡试中解  开儋科举新局

    何蕴跃勤奋好学,课业与日俱增。二十二岁那年,他考中秀才,到著名的琼台书院求学。乾隆九年(1744),二十八岁的何蕴跃前往羊城参加秋闱。当科广东乡试定额72名,何蕴跃才压群英,考中解元,名扬文坛。主考官金甡对何蕴跃十分欣赏,撰联“风流最爱东西晋,文雅都归大小山”,并书“解元”匾相赠,以示褒奖。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何蕴跃成为解元的乾隆九年,即干支顺序为第一的甲子年,一个新的岁月轮回从这年开始,而他的中解也开启了儋州一个科举兴盛的时代。

    清初,海南因抗节效忠之风盛行,传统的士人不肯屈节事清,纷纷放弃举业,不仕不试,造成文风不振。广东于顺治八年(1651)开始举行乡试,六年后,海南始有人中举,儋州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有原籍番禺的陈文博考中举人,后儋州人薛森秀、羊其峻分别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四年(1726)也成为举人。清代儋州科举起步虽晚于琼山、文昌、定安等地,然有后来居上之势,何蕴跃夺得解元以后,儋州科名逐渐兴盛,甚至出现徐浦村黄姓家族里黄河清中进、其胞弟黄海清、堂弟黄河照亦中举的盛况(史称“一室三魁”)。据《道光琼州府志》卷二十六《选举志》统计,乾隆时期,儋州有19人中举(不含武举),而琼山中举23名,文昌中举9名,定安中举6名,其他各县中举共15名。终乾隆一朝,儋州中举人数仅比长期作为海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琼山少4名,可见当时儋州的科举地位在海南是举足轻重的。

    乾隆四十八年(1783)考中举人的儋州才子陈烺曾作《贺何蕴跃中解》诗:“甲子重开桂倍香,元灯高照海天光。琼台学子推先辈,雁塔人文启后芳。在昔珠崖称盛运,于今儋耳运隆昌。国朝奇甸方伸臂,五指相连次第张。”诗中所言,正是何蕴跃中解后儋州科举的实际情况。

    育才青出于蓝 任官病逝途中

    何蕴跃曾掌教东坡书院,当时儋州各地及其他州县有很多学子慕名前来从师,成才者众。

    据说同邑书村人陈圣与也曾拜何蕴跃为师。陈圣与字若仁,乳名芹折,他天资卓越,学会说话不久便能口出妙语。有一天,他父亲随便教他写字,他面露喜色,接过毛笔在纸上端正地写下“之无”二字,其父在惊讶之余,满心欢喜,随口吟出“前圣后圣知谁是,先贤后贤今见之”句,并为儿子取学名“圣与”。陈圣与在何蕴跃执教东坡书院时师从何蕴跃,学问又有突飞猛进。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开考前,何蕴跃鼓励陈圣与参加乡试,并在陈圣与的一篇文章里写下批语:“青出于蓝胜于蓝,吾不能为尔师矣!”陈圣与听从何蕴跃的建议,赴考乡试。举人榜出,陈圣与名列第一,不出何蕴跃的意料。

    乾隆九年(1744)至乾隆十八年(1753)九年间,何蕴跃、陈圣与师徒先后中解,被传为一大美谈。举人陈烺《儋耳咏》提到“文高两解播清时”;进士王云清在《儋耳赋》里称“三科而两解”,都是指这件盛事。陈圣与考中解元后,去到崖州教书,培养了众多学子,闻名整个琼州。

    何蕴跃中解,开启了儋州一个科举新时代,然他自己后来的科举之路却不顺利。他主讲东坡书院,一边育才,一边准备会试,期间,伯乐金甡对他屡次奖劝。一段时间后,何蕴跃北上参加春闱,其时金甡也在北京。何蕴跃考完,金甡问了何蕴跃的应试作文,叹赏不已,谓如此文章必被选中,可是终究未第。何蕴跃后来又六度赴京会试,怎奈造化弄人,都未考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朝廷下诏委任何蕴跃补顺天府密云知县缺。何蕴跃辞去书院主讲职,告别慈母,兼程赴任,不料途中劳累病发,逝世于北京。他的棺木后被运回家乡安葬。

     考察松林名山   倡修文笔之塔 

    何蕴跃才华横溢,生前创作的诗文应有不少,只可惜经过岁月的冲刷,他的作品几乎都已散佚,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

    何蕴跃有《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一文收录于《民国儋州志·艺文志》。这篇文章正是在乾隆朝儋州文风兴盛、士子崇尚科举的时代背景下写的。何蕴跃写作此文,是为了倡议于松林岭上修建文笔塔,以承载儋州士子崇尚教育、积极进取的文化,寄托百姓对儋州科举伟业的期盼。

    松林岭是儋州名山,为儋州“八景”之一,耸立于儋州北部,岭上原来长满藤,因称藤山,后来有人种上松树,又叫松林岭。松林岭卓而不凡,是风水宝地。苏东坡有《儋耳山》诗赞之:“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南宋名相赵鼎在海南时,“谓抱舍为辅山,言辅此山(松林岭)也”。南宋海南著名道教人物僧和靖与白玉蟾都曾在松林岭石洞修炼。明代海南进士许子伟也一度在松林岭读书备考。松林岭既富仙踪道迹,又曾有进士之才栖身于此,可谓文笔塔选址佳地。何蕴跃考中解元后,多次亲自去到松林岭考察,最终决定在岭顶修筑文笔塔,并写下《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

    何蕴跃提出修文笔塔后,得到儋州广大士子的响应。遗憾的是,筹备工作未完,何蕴跃病逝北京,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民国儋县志·艺文志》中,除了《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还有何蕴跃的一首五指山诗:“四州一岛望相连,五指凌空撑半天。盥夜抽来平碧浪,摩霄直上拨青烟。河星细算珠盘转,云雾高裁锦绣悬。宇宙风光收腕底,南阳一发揭中原。”此诗次丘浚《五指山》韵,全诗立意高远,可见作者胸怀雄心壮志。(陈有济   编辑梁娥   吴宗绩)

    何蕴跃解元画像

    座主金甡状元题赠何蕴跃的“解元”匾额

    座主金甡状元贺何蕴跃中解对联

    清末拔贡吴应星题赠的“溟南望族”匾额

    瞻仰何蕴跃解元故居

    何蕴跃解元的墓志

    何蕴跃解元的喂马槽

    图片由记者   黎有科   摄  

    解元故里话解元

    明清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清代乾隆九年(1744),儋州秀才何蕴跃着青色衣袍,孑然一身到广州应试,以锦绣文章名列榜首,高中解元。岁月变迁,沧海变沧田。300多年后的一个秋日,我们来到他的故居,追寻他留给我们的一抹德厚流光。

    解元何蕴跃的故居位于木棠镇东方村委会东方村,这是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子。村子不大,却是满村古树满村绿荫,榕树、椋木、酸梅,每一棵树都苍劲有力,枝繁叶茂,村里,是安静的,青年人和学生几乎都不在家,偶尔碰到几个在古树下聊天的老人,他们都热情的和并不相识的我们打招呼,走过一段野花点点的土路,我们跟随解元的第七代后人何举让和第八代后人何奕来到解元故居。现在,解元的后代基本都不住在村里了,他曾居住过的房子已经有了“故人已去,空留此屋”的萧条,故居背面矗立着一棵千年古树,树干有四、五人环抱那么粗,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当地人称之为“大榕树”。传闻解元公少年时经常到树下以木棍为笔,书写意气,借此温习功课,练习书法。故居内设厅堂,两边是厢房,厅的上方挂着解元公画像,从画像上看,解元公文质彬彬,颇有书生气质,画像旁边,有“柏茂兰芳”四个红底金字,这是解元母亲过八十大寿时,他的座主金甡状元所赠,房子已经翻修过了,但依然古朴大方,住在城里的后人经常会回来收拾打理一下老屋,整个房子看起来干净整洁。最让我们惊奇的是,没人居住的院子里,两棵杨桃树生机勃勃,果实累累,一串一串碧绿的杨桃俏皮的依偎在粗壮的树枝间、翠绿的树叶间,忍不住的,顺手摘下一个,放进嘴里,酸甜可口,非常好吃。我们一边参观故居,一边聊起了解元公。年纪已83岁高龄的何举让介绍说,解元公1716年出生在这栋房子里,1770年去世,享年54岁。他自幼天资聪慧,文思敏捷,在其母李氏谆谆教导下,待人宽厚,知书达理,刻苦用功,1738年(乾隆三年)进入琼台书院读书,第二年考取端溪书院,年二十八(乾隆九年)高中广东省乡试解元,座主金甡状元对他非常喜欢,特写贺联“风流最爱东西晋,文雅都归大山小”赠与他。乾隆34年,朝廷下诏,委任何解元公赴北京密云县任知县,却因途中劳碌,病逝于北京,赍志而殁,棺椁运回故里,葬于东方祠堂右边学义山。

    据何举让介绍,解元终身热爱学习,年少时,因为他爱学习,族里人特意盖了一间书房给他,每天他都在书房苦读,后来考中解元后,依然回到书房秉烛夜读。这间书房后来渐渐的成了全族学子读书练字的地方。解元的第八代后人何奕告诉记者,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考生,他就曾在这里攻读,后来考上了广州的一所学校。解元曾经读书的地方,现在成了族人的祠堂,但这个祠堂与其他一些地方的祠堂有所不同,这个祠堂,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是整个家族金榜题名学子的荣耀堂。每年,考上大学的解元后人都会来到这里拜祭,向祖宗报告自己的喜讯,族里会为每位当年考上大学的后人送上一幅升学对联,并张贴在祠堂,以此褒扬学子鼓励后人。当天记者数了一下,今年的祠堂,共张贴了近20幅升学对联。

    解元的后人,最小的已经是11代了,300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解元的遗风在整个家族、整个村仍然在流传,族里每一个人, 秉承解元“劝读书,长才智”的遗训,把后代的学习教育当作每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事,不管家庭多困难,都要想方设法让小孩接受最好的教育,现在,解元后人有近百个大学毕业生,有的还在美国留学。何举让是早期儋州木棠少有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大学毕业后,他参加工作成了高级工程师,虽已八十高龄,但思维敏捷,记忆超好,在跟我们聊天时,他能流利的背出好多古诗词和解元的遗作 。

    何举让还告诉我们,何蕴跃不仅文采一流,内心还装有百姓,有一年儋州遭遇大旱,当地百姓要面临颗粒无收的惨境,他深知百姓农耕无收之苦,心急如焚,急忙连夜撰作《祈雨文》祭文,祷告上苍,祈求上苍降雨以解百姓之危。

    “绿豆初开合掌拜天求雨露,黄禾一熟叩头跪地谢皇恩”,他的这幅农事对联至今还在儋州北岸一带流传。解元的爱民亲民,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后人,据何举让介绍,家族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的人很多,从民国到现在,有民国政府参议员、处长、工程师、律师等,每一个人都清正廉洁,勤恳为民。

    解元曾留下很多诗联美文,也曾留下过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都已经失传了,这也是解元后人深感遗憾的一件事。可在我们看来,解元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才是无价之宝,比如他的劝读书,长才智;比如他的体恤百姓;比如他的刻苦努力等等,这些遗风,不会在岁月中老去,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透出历久弥新的芳香。(记者梁娥  万善益  吴宗绩  实习记者何万常) 

    (来源:海南省儋州市政务网)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