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亲友专区何氏研究 》 正文
  • 传统祠堂文化与现今的大约的过程

    编辑:admin |   |  浏览量:9679 次  |  2019-04-26

    传统祠堂文化与现今的大约的过程
    ——撰稿人:何飘

    祠堂,尚有宗庙、家庙、祖庙、私庙、墓祠、家祠、宗祠、祖祠、庙祠、寺庙、食堂、斋祠、宫室等称呼,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凝结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结晶的一种特殊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非常神圣的聚集场所。

    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承载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内涵。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我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宗法制度的统治之下,家族观念十分深刻,祭祀祖先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祠堂反映着我国人民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打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

    祠堂的历史沿革

    中国祠堂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周代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当代祠堂七个发展阶段,分为祭祖祠堂、名人祠堂、神祠三大类别,具有文物、教化、寻根、旅游、文化娱乐等多重价值。

    早在周朝,我国的宗族制度就已经很完善,按照那时的祭祀规定,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建庙祭祖,庶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能建庙祭祖的这些特权阶级,也根据他们的身份划分了等级: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祖礼制。这一时期被称为宗庙制。

    隋唐时期,官员祭祖的家庙祭祀制度盛行,官员按照官职大小划分祭祀享用的级别,从国家礼仪的高度对此作了规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祖祢于寝”。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下层官员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寝”,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进行,而无权建庙祭祖,依然充斥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确立,官员家庙祭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长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开始兴起,庶人阶层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权力。

    祠堂一般分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则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

    明代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吸纳礼部尚书夏言上疏,诏令天下臣民祀始祖,遂使宗祠遍天下。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这种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风气在清朝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顶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祭祀由专门的家庙制度转变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康熙九年,清朝廷颁布的《上谕十六条》,对宗祠的功能作了如下规定:“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黝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饵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中国祠堂发展的鼎盛时期,当代中国祠堂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现处于恢复时期。

    宗祠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殊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宗祠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宗祠常常被挪作他用,如改作成贫民住房、供销社、学校、仓库等,宗祠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真正让宗祠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是“文革”的到来,随着“破四旧”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宗祠作为封建遗存被大量损毁,里面的楹联、匾额、雕塑等珍贵文物都被大量销毁。幸存下来的宗祠,也要么被挪作他用,要么废弃不顾。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文革”中发生的人为组织性的破坏被停止,但我国社会开始了城镇化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战,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宗祠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获得新的发展,首先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继而在全国城乡民间,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宗族活动在新的环境下有所恢复,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特别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南方地区,续谱、修祠发展更为迅猛。

    当代祠堂是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旧祠堂的批判继承,它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也不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场所,而主要是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成为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宗族祠堂等旧形式,在当代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当代祠堂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呈现出许多新的价值。
    宗族祠堂的历史作用功能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祠堂把家族文化中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信仰层次进行了浓缩。祠堂是家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家族有自己的家谱、家规,这些资料大部分也是放到祠堂里面。祠堂也是宗族议政、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对族人进行一些惩罚也在这里。

    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文化特别强调孝,祠堂左右两边的门上面分别写着“出悌”“入孝”,即出门对人要友好,回家要孝顺父母,祠堂是宣传孝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承载着儒家的孝道文化。

    历史上宗族祠堂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 祭祀祖先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一个没有人祭祀的先祖,肯定是家道衰亡或没有后代,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先祖,这也成为祠堂的首要功能。在祭祀先祖的过程中,还能凝聚宗族,是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会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认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

    ● 奖惩、教化族人

    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许多宗族会向族人宣读“族谱”“族规”,讲述祖先创业的艰难、祖上的荣光,教育、勉励后代子孙奋发图强,不辱祖德。“族规”一般有奖惩,族人在犯规时,会依据“族规”的规定在宗祠对其实行惩罚,在古代社会,犯事严重的甚至会在宗祠加以杀害。对于功名成就者、成为楷模的族人,也会对此加以褒奖,树立榜样,激励族人。

    ● 聚会、议事

    祠堂还是族人聚会、议事的重要地点。在族中遇见重大事情如选举族长、修建祖坟、与邻族产生纠纷,就可以由族长召集族人,在宗祠聚会,互相讨论、选举,解决问题。

    ● 藏谱、修谱

    族谱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历史记录。古时,修族谱是一个宗族的大事,不仅耗时长,涉及人员也多,需要有专门的修编场所。因此,宗祠就成了修谱的办公场所。而族谱修好后,还要将其备份存放到宗祠中,由专人看管。

    ● 助学

    一般的祠堂都有田产,田产的收益除作祭祀、修谱、宴饮、办会、修缮之用外,还用于族中子弟的助学。如“凡族内有清贫学子可造者,应予募捐补助其学费,或由本会拨款伸资鼓励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才”。

    宗族祠堂的当代作用与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华人掀起寻根热潮,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宗祠得以修复。宗祠的某些功能如惩罚族人已经消失,但其认祖归宗、联络同族的功能却被继承下来。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宗祠的这部分功能也得到凸显。许多有名的宗祠成了经典旅游地,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收入。如成都武侯祠、曲阜孔庙、太原晋祠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宗祠旅游价值的挖掘,各地政府对此也加大了投入,使部分宗祠迎来了一个新的面貌。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 文化价值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文化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地。

    ● 教化价值

    在很多祠堂内,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寻根价值

    四海漂泊梦,天涯游子心。祖先古墓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是后代子孙寻根谒祖的圣殿。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文化认同成了所有海内外华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中国人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寻根祭祖的需求将更加突出。

    ● 旅游价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很多保存下来的祠庙,被当作名胜古迹开发使用。这些祠庙之所以能吸引游人,主要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价值:有的体现出高超的古代建筑艺术,有的呈现出极高的雕塑雕刻水平,有的显示出独特的历史价值,有的由于表现出某种精神,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文化娱乐价值

    “祠堂戏台”,本是中国民间戏曲重要的演出场所,不少规模较大的祠堂,往往建有戏台,逢年过节,为族众和村落居民演出。祠堂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开展演剧等活动的中心。发展到现代社会,祠堂则成为农村文化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祠堂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灵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具体表现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非遗活态传承就要优先保护祠堂。现在政府与文化界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因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传统村落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保护我们的村落?现在农村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落在衰败。村落文化的核心包括祠堂、家庙、寺庙,它们是村落的公共空间,也是村落文化的灵魂。祠堂与家庙成为外出游子的精神家园。

     

    【本文作者何飘首发在何氏宗亲群,没有要求必须授权才能转载,出于宗谊,本网第一时间予以转载,帮助宣传,如作者不认同我们的善意,可直接与站长或何伟基微信联系,我们将会尽快删除。】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