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亲友专区何氏研究 》 正文
  • 瑞昌何氏溯源与繁衍

    编辑:admin |   |  浏览量:16645 次  |  2020-07-10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的远祖来自何方?姓氏溯源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氏无内在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荷”就是“负担”的意思。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氏,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这是最早有关何氏记载,而这种说法没有后人延续缺乏说服力。

    何姓发源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邻省山东和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在山东的东海和安徽的庐江以及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成为华夏民族排名第十七位大姓氏。

    何氏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韩姓改何氏;二是起源少数民族改性;三是汉代古代官职以及赐姓。五花八门,各有说辞,扑朔迷离。何氏始祖和远祖到底如何演变而来。在此,查阅大量资料,剥茧抽丝,溯源瑞昌何氏家族来龙去脉。

    (一)

    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周部落是华夏民族一个古老的部落,周文王家族属于黄帝后裔一支,原在陕、甘高原一带生活,后遭受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在部落首领古公孙子姬昌继位时,周部落迅速崛起,家族部落十分强盛。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周朝演绎《周易》,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其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周武王,姓姬,名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姬发因其长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得以继位。周武王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灭掉了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武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中国在西周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恢复,也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兴盛时期。由于周朝实行分封制,天子册封子孙封地以及有功大臣封地,到周朝后期,各诸侯国军事实力逐步膨胀到尾大不掉。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周朝以周天子的名义作为天下共主。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止,周朝共存在大约790年,是中国历史周期最长一个朝代。

    朔本正源,何氏家族许多谱系远祖可以追溯至黄帝家族,可见何氏祖先源远流长。

    (二)

    史料记载“韩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韩原。”据唐初李泰主编地理著作《括地志》记载:“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在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记载:“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今陕西韩城县境内。遂以封地为姓,始有韩氏。也就是周武王之子封于韩,其后裔韩武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国。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记载韩姓来源姬姓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佐证,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他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游历华夏各地。他写史记经常深入实地访谈历史见证人,亲手掌握了第一手史料素材。史料显示,韩氏得姓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和军事才干的人,显而易见,韩厥是韩姓第一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姬姓实现了向韩姓嬗变过程,韩姓出自姬姓已经成为历史不争的史实。何氏的先祖奋发图强,在四面受敌艰难困苦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创建了诸侯国——韩国,韩国在先秦诸侯国位居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地势处在夹缝之中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其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韩桓惠王卒,子韩安立。秦国进攻韩国变本加厉,韩派出名家韩非斡旋,结果被秦国扣留。公元前230年,王安九年,韩安降于秦国。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姬姓一支完成了向韩姓过渡嬗变。周文王后代一支重要后裔韩姓分支脉络十分清晰诞生在华夏大地,成为何氏远祖的源头。

    (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氏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

    大量史料记载韩姓出自姬姓,而何氏出自韩姓。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安微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从安微庐江何氏家族出土的墓铭志,有力佐证了何氏先祖起源韩国王室的后裔。至此,何氏起源韩姓已经被大量史料所证实,也就是说庐江何氏是韩何姓分水岭。仅存二十多年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刘邦建立西汉,西汉时期有些何氏又改回了韩姓,而庐江何氏一脉延续至今,后代子孙繁衍兴盛,成为第中国百家姓中十七大姓氏。

    唐初何德墓铭志出土充分证明了韩姓改何氏史料。《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中记载唐故云麾将军右龙武军将军同正员庐江县开国伯上柱国何公墓志铭并序开头:“公讳德,字伏德,庐江潜人也。分邦於晋,授姓於韩。远祖避难江淮,韩何声近,因以命氏。”其中也说明了唐玄宗天宝年六年间,何德封庐江县开国伯:“天宝六载有事南郊,以公元勋,特拜将军,俄封庐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何德墓铭志》

    公元1973年冬天,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北11公里处,当时万堤农场正在打井,在距地表六米深的沙水中发现了何弘敬墓室。墓内,除了散乱的砖石和棺椁木板,就剩了一盒完整的墓志。盗墓贼最早怎么进入的墓室?是在什么时候?已无从查证。盗贼或许抚摩过墓志四周刻工精美以及神态生动的浮雕,上面有牛马等动物,有波浪和花卉,还有供养人;甚至他们或许看到了墓志盖顶“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25个篆字以及59行3336字的楷书墓志铭文。何弘敬墓志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为唐代墓志之冠。从墓铭志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唐晚期藩镇割的节度使不受朝廷管辖的“土皇帝”的历史事实。

    庐江何氏从汉唐之后繁衍兴旺成为名门望族。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据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名为何修,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记载,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还有一种颇有争议说法,根据东汉荆州主簿何颙《浈阳水木记》记载何氏来源,著名的“指河为姓”说即来源于此。

    古文:何氏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氏?”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译文: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氏。”

    韩国的王公贵族为了避祸改姓,韩姓也就更姓何氏顺理成章。可以想象先祖国破家亡后逃亡民间,世事沧桑,创业难,守业更难,从王公贵族到乡野村夫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一瞬间,荣华富贵成败得失都成空,全靠自身的造化。先辈拣一条命,隐居乡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先辈手上继承江山,不如先辈给与后代生存立世的本领。一个王公贵族流落民间,可以想象,从王公贵族一夜之间沦为庶民操舟为业。江南河网密布,先祖行走江湖开始了无比顽强的创业之路。一息尚存,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辈自强不息,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江淮流域华夏民族一支重要姓氏—何氏。
    追本溯源,何瑊也好;或者何允,都是韩国王室的后裔,这已经是不争史实,至此,何氏作为韩姓的一支重要分支姓氏,历经两千多年来繁衍发展壮大,根深叶茂,绵绵延长。至此,庐江何氏家族从韩姓脱颖而出,从而完成了姬–韩–何氏嬗递。自古何韩不通婚也充分证明何韩本是一家人。

    何弘进墓铭志

    (三)

    对于何氏来说,唐朝,是个不得不提的重要时间窗口。何氏堂号“九井堂”就产生于唐朝。唐朝“九井”何氏分迁江西瑞昌繁衍一千多年,瑞昌分支的何氏枝繁叶茂。

    历史追溯唐初,当何氏家族在安徽庐江从何允开始,繁衍到第三十四世时,何氏族人已经从安徽庐江发展到全国各地。其中有一支迁徙江西瑞昌市范镇乡。此时,唐高祖武德中期的吏部尚书何奖,便居住在南京金陵石城街(现南京市)。

    何奖,瑞昌何昕次子,何氏第三十四世,又名万邦,字步宵,官名朝缪,约生于唐高祖武德中期(公元622年前后),获取功名后,官至吏部尚书,古代吏部尚书相当现在中组部部长一职。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员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其重要性成为六部尚书之首。何奖家住金陵(南京)石城街。娶王氏,复娶黄氏。

    何奖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他的官职,而在于他生有九子:偕、渭、兴、昇、俊、享、向、昌、仁。及四女。两任妻子所生九子迁居九地,号曰“九井”。先祖何奖之后代被称为“九井何氏”。何奖与妣葬金陵(南京)狮子山合茔,己亥向。何氏第九次修谱时,曾赴南京狮子山寻访未得。有说何奖葬于福建仙姑山,待考。

    何奖九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父亲身边,于人纷纷出外寻求各自的栖身之所。唐高祖李渊感念何奖其功勋卓越,便御笔一挥,御赐“九井流芳”的美誉。九井,则代表着九人分居九地,分食于九井之意。于是何奖的后裔便以“九井堂”自居,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最终九人分居九地,何氏一族根深叶茂。

    从地点上来看,何奖的九个儿子大多数分居在江西一带。何奖之父何昕在隋炀帝时,即公元六百年前后,何奖父亲何昕就卜居瑞昌。何昕之次子何奖官迁南京,生有九子;当唐高祖御笔一挥,何奖让长子何偕公回九江守业,这是公元六百多年间的事,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瑞昌何氏历史源远流长。

    何奖长子何偕,字仲元,受父辈荫庇,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卜居江西九江瑞昌。唐代定制文武散官,以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也就相当现在的市厅级,初为兼官,无职掌。也就是说有官职没有掌握实权,只享受一定待遇闲职官员。何偕公后裔自唐朝以来,虽然有几次大的迁徒,迁往湖北、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却始终有一部分从未迁徒,至今一直居住在江西瑞昌。瑞昌近祖起源范镇乡何昕公,而何昕前辈却是从安徽庐江潜山迁入瑞昌。

    从迁徙与墓葬来考察,何偕公一直陪公公(何奖父亲)卜居九江,也就是瑞昌(瑞昌属九江府)。何奖这一支便在瑞昌生根发芽,瑞昌何氏基本上出自何偕这一支的血脉。何偕公去世,葬在瑞昌市城区西南范镇乡宅前桃花山。原此地除何偕公墓外,还有规模较大的何氏宗祠。因后来维护不善,宗祠损毁倒塌。建国后,范镇乡政府就在何氏宗祠基地上新建政府办公楼,何偕公墓也逐渐荒芜也为新建民居所掩盖。

    (四)

    瑞昌是江淮地区何氏的重要基地。先祖源于庐江潜山,瑞昌紧靠庐江潜山;潜山有潜山的特点,瑞昌不如潜山,但瑞昌有瑞昌的特点。瑞昌在何奖之长子何偕公支脉的发展中有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中期,何偕三子何巩从九江入瑞,何巩之曾孙何伯滨由壤溪宅前市筋竹寺迁居高丰库头,何伯滨之孙何祖瑀于唐乾宁年间(894 -898)迁居花园大店。在花园大店传至五代,南宋绍兴年间(1131 -1162)何祖瑀之五世孙何龙凤又从花园大店迁居洪一长坑楼下。何龙凤之子何子通生三子。

    何天宝、何天玉、何天金。

    三子在瑞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瑞昌何氏三支。由于人口繁衍众多,人多地少,兄弟向外分支扩展。何天金支系何天金后裔在瑞昌快速发展,建村达44座,是三个何氏支系中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一支。

    我久在异地漂泊没有参与家族习谱,听父亲说过近祖来自瑞昌洪下乡,先祖从洪下乡分支迁徙瑞昌市桂林街道(现在瑞昌市三中附近)。曽祖父又迁栖原桂林乡大塘村何家(现已拆迁)。如此推算,我属于何天金支系在洪下乡一支。曾祖父何咸荣于光绪六年(1880)由桂林街道湓城荆林街迁徙大塘村肖家咀。何咸荣太公,咸字辈,生三子,公公庆字辈,排行老二,公公何庆()生五子。父亲便出生在桂林乡大塘村何家,深字辈,排行老大。大公无子嗣,三公夭折,父亲过继大公。传承吾辈仁字辈,此辈没有按仁字辈取名,何氏按辈分取名便自行终结。

    由此可见,何氏祖辈脉络十分清晰:始祖黄帝之后周文王和周武王—远祖韩瑊、何奖、何偕–近祖何巩、何龙凤、何子通、何天金、何咸荣、何庆()。父亲何深龙。在县中学读书时,他毅然离家参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向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后改名,从部队转业原瑞昌县委工作。

    (五)

    瑞昌洪一有座白石岩山,山上有座庙,白石岩终年瑞霭缭绕,云蒸霞蔚。白石岩一带,峰峦叠起,绿荫覆盖,古木参天,深幽静谧。此处是瑞昌市道教福地何老殿,四周林木秀丽,原名何春公庙,位于瑞昌洪一乡长溪之白石岩,何老殿,顾名思义,因何而得名,是我瑞昌近祖发源地。

    北宋末年,何姓有一位先祖,名叫何子通,字一明,号万春,居清潭大店(今属瑞昌市花园乡大店村)。据传他修身求道,学法于庐山,炼丹于“九天使者之殿”(即位于庐山北麓的太平宫)。得道后,回本籍隐遁于白石岩。因潜心苦炼,久炼成丹,终坐化而登仙境。时人十分景仰万春公之功德,遂在此建一庙宇名曰“春公庙”。

    据《何氏宗谱》记载:“吾远祖子通公,万春其号也。生於宋乙酉夏历八月十七日酉时,公生而神灵,有仙风道骨。往名山洞府访道,至太平九宫,缘遇郑公守青降为部将,后甚爱瑞之洪一白石岩,诸峰盘旋,危耸壁立,若颠若倾,离奇硉矶,如蟠如踞。旁出蒙泉清水,洞府幽邃,俨然天池仙窟也,故遁迹焉。既而殁葬斯土,裔等欲睹公之音容而不可得,见此岩如见吾祖,因建祠祀之。”

    当地人最信奉何老殿里的万春公,内殿供奉着的万春公夫妇的神像,锦衣华服,仙风道骨,格外端庄肃穆。每年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到何老殿来给万春公上香,成了周边百姓的一大习惯。

    相传何万春登仙之后,本县归义乡(今九源乡)文氏一士子,受何万春学道之影响,也弃俗披缁,学法访道,投身于庐山之掷笔峰。掷笔峰下之邃谷中有一“弥陀庵”,庵内挂有何迁书赠“掷笔庵”匾一块。何迁为何许人也,无考。而九源文氏士子。文氏感于情,动于心,遂留有凤冠贯顶诗一首。

    何方流水涌廉泉?

    万物深山别洞天。

    春色怡情常驻马,

    白云著意化炊烟。

    石围佛殿堪修佛,

    岩垒禅堂好悟禅。

    得到纯青炉火候,

    道成正果便神仙。

    这是一首藏头诗,诗的每句首字结合为“何万春白石岩得道”。这正是对何万春炼丹得道之如实写照。白云岩的景观,也如此印证:处于山腰间的白石岩上还留有光滑可鉴之登天足迹。因此,何老殿渐成为瑞昌道教之基地。

    何老殿原有一副名联:

    何处觅仙踪,白石岩前问长老。

    万家生活佛,红尘世外等阳春。

    横披管顶:何老万春

    万春公生有三子,分别叫天宝、天玉、天金,个个博学多才。长子天宝,由贡生出任修职郎;次子天玉、三子天金都是文魁,同科中举,精通理学,且与著名理学家朱熹交情深笃,曾讲学于白鹿书院,传为一时佳话。

    据《九江志》记载:何天玉,字润坚,号昆山,居洪一清潭,在花园大店首创”文兴馆”,南宋淳熙十五(1188)年秋,何天玉去白鹿洞考亭精舍谒见朱熹。讲学之暇,将自己所编《瑞昌何氏家谱》奉与朱熹。朱熹阅后欣然命笔作序:“先王锡土姓而世族兴。其初一人,久则蔓延于天下。溯其源,则天下一族也,同姓一气脉也。古者宗法立,而亲亲之道益著。自元魏高齐以来,官必有簿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征簿状,以稽官次;处者考世系,以辨本支。迨夫五季之衰,忽而不讲。我朝文运聿新,衣冠之族,往往笃于伦谊。”

     

      结束语:华夏民族,何氏家族源远流长,上至黄帝文韬武略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血脉相连,都是炎黄子孙大家庭一成员。吾辈定当自强不息,发扬先辈悲天悯人之情怀,拼搏向上之精神。民族复兴;匹夫有责。

    何老殿春公殿

    洪一乡何老殿全景

    何老殿大门

    何老殿简介

    (来源:美篇)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