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亲友专区何氏研究 》 正文
  • 晚明史家何乔远著述考(中)

    编辑:system |   |  浏览量:8373 次  |  2016-11-06

    晚明史家何乔远著述考(中)

    钱茂伟

    (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了《名山藏》影印本,1999年,《四库禁毁书丛刊》也收了此书[1]。最近,福建人民出版社也将出版张德信标点本[2]

    5、关于《世庙四谏官记》、《大礼记》、《文皇佐命三臣传》、《四朝幸阉记》、《逆藩三记》

    根据高春缎介绍,何乔远还有《世庙四谏官记》、《大礼记》、《文皇佐命三臣传》、《四朝幸阉记》、《逆藩三记》五卷书。此五书各一卷,抄本,见于《手抄本秘册丛说》第一三一种,《世庙四谏官记》为第二册、《大礼记》为第十三册、《文皇佐命三臣传》、《四朝幸阉记》、《逆藩三记》为第十四册。没有序。《手抄本秘册丛说》现藏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3]

    这可是未见前人著录、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之外的事,让我倍感好奇。惜高春缎仅根据《明史》等资料,介绍了相应的事件与人物内容,没有作出实质性研究。我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调阅了这部书,亲自作了一番探索。

    经翻阅发现,高春缎的介绍,有些错误。第一,此书不叫《手抄本秘册丛说》,乃称《秘册丛说》,朱丝栏钞本。第二,著录方式,不是“第一三一种,第二册”、“第一三一种,十三册”,而是直接用第二册、第十三册、第十四册。此书共135种,136卷,23册,没有统一卷帙,更没有统一种数。第三,有遗漏。翻《秘册丛说》目录,发现除了以上五篇外,尚有《高道记》、《本士记》、《艺妙记》各一卷,也题“晋江何乔远”,收于第七册。第四,没有实质研究。因此可以肯定,高春缎的研究是相当浅显的。

    《秘册丛说》未注明抄录者与抄录年代。据笔者研究,此书主要汇集历代杂史而成,最迟的是清代张复《黄河考》一卷,谷应泰《国本纪》一卷、《宁夏变纪》一卷。张复《黄河考》成书年代不详,谷应泰卒于康熙初年。由此来说,此丛书的最早年代是清代康熙初期。

    何乔远这八卷书,不曾见他自己、学生、儿子们及后人的著录,何以突然会跑出来?粗看一下八卷书的形式与内容,发现与《名山藏》十分接近,于是,我决定从比对《名山藏》相关内容入手。经比对,发现:

    《世庙四谏官记》,见于《名山藏·名山藏·臣林记·嘉靖臣六》,仅至海瑞卒,删“居久之,左都御史吴时来卒而得谥礼部郎中”以下一段话及“郎曰”。

    《大礼记》,《名山藏》[4]有《开圣记》。这一篇,除了简单提到朱元璋的祖先之外,绝大部分内容讲嘉靖皇帝的生父睿宗献皇帝事迹,我猜想与此有关。经比对,《大礼记》内容比《名山藏·开圣记·睿宗献皇帝》少前面“睿宗献皇帝……薨二年而正德十六年”,直接从“武宗崩”开始,到“上食如奉先殿云”,后省“臣乔远曰”一段评论。

    《文皇佐命三臣传》,经比对,姚广孝、金忠见《名山藏·臣林记·永乐臣一》,而袁珙传则见于《方技记》。其中,《文皇佐命三臣传·金忠》仅至“终尚宝卿,年八十余卒”,下面一段话被删除。

    《四朝幸阉记》,见于《名山藏·宦者杂记》,有王振、刘瑾、汪直事迹,惟缺魏忠贤事迹。

    《逆藩三记》,见于《名山藏·分藩记》汉庶人、庆靖王、宁献王,中有汉庶人、安化王、宁王三人事迹。“汉庶人”到“须臾,诸子皆死”,后面一段删除。“安化王”节自“庆靖王”中“真鐇……送之应该京师,赐死”一段。“宁王”节自“宁献王”中“宁宸濠即位”,至“天子既至通,赐庶人自裁,燔尸扬灰”一段。

    《本士记》,与《名山藏·本士记》相比,缺前面小序。

    《高道记》、《艺妙记》,与《名山藏·高道记》与《名山藏·艺妙记》相同。

    第七册中尚有《王享记》,与《名山藏·王享记》名称相同。但经比对,发现内容与《名山藏·王享记》不同,且作者题“高岱”,因此,可以排除。再经比对,知此《王享记》乃高岱《鸿猷录》卷六《四夷来王》的改名。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以上八卷是从《名山藏》辑录出来,可以说是《名山藏》的衍生品。至于其辑录者,可以排除何乔远本人。一则本人做单行本偏向增加内容,而他人则喜欢删削内容。二则收录了何乔远卒前四年倒台的天启间大宦官魏忠贤传记。《名山藏》下限及于嘉靖朝,自然没有魏忠贤事迹。《镜山全集》中也没有魏忠贤传记资料,《四朝幸阉记》中的魏忠贤传记数据显然是来自其它数据。以上八卷内容,名称与《名山藏》不同,又不见他自己、学生、儿子们及后人的著录,由此,可以肯定是清朝人辑录的。

     

    二、《名山编年》

     

    何乔远作《名山编年》一书,由于不传于世,后人鲜曾留意[5]

    《名山编年》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史书?据学生讲,“又数年以来,欲汇列朝实录,纂为编年”[6] “如向所注《名山藏》者,尚苦未备,当嗣为之。远归田不问家人产,窃私淑老先生,文酒之余,将实录删为《编年》,采众小说,集合其中。” [7]由此可知,《名山编年》是根据《明实录》而作的一部编年体明史。同时,参考群籍。这有点类似于谈迁作《国榷》。

    何氏何以要编纂《名山编年》?有人问何乔远,既有《名山藏》,为何又编一部《名山编年》?何氏回答说:“国典也,朝章也,我列圣之德与其政治也,士大夫之德之才与其行事。用之当年,施之后世,以为不刊之典;着之擘画,以为人存之策也。志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苟留意于斯矣,小大奚择焉,不贤奚辨焉!”[8]这是何氏替《名山编年》写的一篇引语,但阅读全文,只是说明实录记录了国典与朝章,有独立传世价值,并无法了解何氏创作的确切意图。倒是给别人的信中讲得明白:“鄙意,欲将《名山藏》学《史记》,《编年》学《左传》。然愚公之志故如此,今太行之山何曾缺一角耶?” [9] “左氏成传,厥有国语,吾志欲俪二书。”[10]结合以上两段材料,可知何乔远修史分两个阶段,第一步是修《名山记》,第二步是修《名山编年》。前者学《史记》,为综合体;后者学《左传》,为编年体。按照常规程序,先成编年,后成纪传,如谈迁(1594-1657)。而何乔远反其道行之,原因何在?惟一合理的解释是,何乔远修《名山记》时,没有充分使用《明实录》。完成《名山藏》后,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于是决意另成《名山编年》。

    何乔远何时动手编纂《名山编年》?由上面“数年以来”可知,何乔远值临终前几年才开始将《明实录》删为《名山编年》。据记载,崇祯三年(1630)三月,缘病,回籍调理。四月自南京出发,沿途参观了不少古迹,八月底才到达家里[11]。约九月开始,“益取实录,掇仁、宣二庙。至腊月,脱稿。廿日,犹呼舅悌(何乔远长子何九云)至前,令较订也。”[12]十二月二十二日,何乔远谢世。也就是说,临终之前,完成稿子。这里不太清楚的是,所谓脱稿,是完成全书抑至仁、宣二朝?门人郑道圭的话可以释疑,“又以左氏成传,厥有《国语》,更取先朝实录,纂为《编年》。犹删订仁、宣二庙,而公绝笔矣。”[13]由此可知,何乔远真正用于《名山编年》的时间,才四个月。这期间,每月初三、初八日,还要参加泉山书院的会讲活动[14]。再加上年事高,体力不支,何氏发出了感叹:“著作大业,造次未得详悉,安得写手十余,抄而藏之于家?” [15]他希望雇佣十多个“写手”协助自己编纂《名山编年》,但已经晚了,何乔远仅得编纂到仁、宣两朝,就撒手人世。

    《名山编年》在正式定名时,改为《编年录》[16]。《名山编年》何以不传于世?崇祯十三、四年刊刻何氏遗书时何以没有同时刊刻?由以上情况可知,《名山编年》没有全部完成,这是当时没有刊刻的主要原因。

     

    三、《闽书》与《志稿弃余》

     

    1、《闽书》

    在何乔远集中精力修国史的时候,中间又接受了地方志的撰写任务,先纂府志,后修省志。万历三十八年(1610),巡按御史陆梦祖(瑞亭)决定修福建省志,聘林烃主纂,何乔远、林材、董应举诸人与修。“陆公寻得代去,不果为。” [1]苏琰称:“当巡按山阴陆公以《闽书》托先生也,意欲于三山授室,而招致八州文学之彦,分曹禀仰于先生。先生曰:‘腐令之书,单出一手,吾不欲假长于众而博总裁之名。且阅岁经年,糜有司之饩,非吾愿也。’督学慈溪冯公为之搜讨郡邑记载,泉守阳公为之置抄誊书役。亡何,诸公先后去,诸役尽辞归。凡续购遗书,或搨摹志刻,笔纸膏油、行脚之费,子弟亲友、小史家僮几案之劳,其所支给,地方官府未尝过而问焉。”[2]结合以上两段材料,可知福建省志的编纂,陆梦祖开始的设想是官修,用聘任制,何乔远的聘礼是“二十余金”。不久,陆梦祖工作调动,省志工作实际没有展开。按惯例,修省志之前,先修各郡之志。何乔远参与了万历《晋江府志》的纂修工作,“五阅月,杀青”[3]。至万历四十年(1612)冬,各府县志陆续修完,提学副使冯烶(景贞)决定动工修省志。经过考察,冯烶认为何乔远是一个“颇好读书”的学者,能担当修省志重任,决定请何乔远总裁。何乔远虽接受了修志之任,但反对集体修志,要求个人修志。他认为集体修志,既花钱费时,又质量不保证。冯烶同意了何乔远的要求,于是下令将“诸州县志草”[4]全部送到何乔远家中,鼓励说:“子其成之。”[5]晋江知府也提供了一些人手,供何氏差遣。何乔远坚持独立修志,这种独修方式,也就意味着拒绝其它人的参与,自然引发不少矛盾,其它与修人员纷纷离开,最后可能连帮忙人员也走了。“柰敝处之人,眼孔如针芥,既不下手,止图贬摘,破坏成事。然此一二公,今亦安在矣!”[6]那些对此有意见的福建士大夫,纷纷在旁边指手画脚,干扰省志编纂工作。何乔远“岁佣书手二人,如在官之禄而饩。门下士二三人职其较雠”[7]。据介绍,协助何乔远修省志的,主要是学生黄鸣晋、王有栋等人[8]。另外长期聘请了两个抄写员。抄写员薪水、纸墨之类办公费,全部由何氏个人出。“给散写手,供给饭食,鬻买纸笔,费以百余金。”何氏个人收入,又主要来自稿费之类,自己省吃俭用。“他笔札费无算,皆师以问遗润笔诸所入,裁家用给之,无分毫糜官帑。”[9]何乔远“尽取八郡一州五十七邑之乘而遍阅之”,前后五年,稿经五六易,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论次成书。何乔远修省志,基本是私修性质。所以,他将修志性质定为定为“私书”,最后命名《闽书》,而不是“福建省志”。“

    《闽书》修方志方式与体例的独特性,引发不少争议。先是公书与私书之争。何氏认为:“若以为公书,则当从诸公之后,坐官局,食官饩,而后谓之公书。”[10]而他修《闽书》,人手与纸墨费都是由他个人提供的,他仅在开始时接受了二十余而已,所以,应为私书。

    《闽书》体例的争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为朱熹立世家。“而为诸公所不喜者,莫如不为朱文公立世家。鄙见以为,既立世家,则须立道学一门。有道学一门,则必有政事门,有文学门,有孝友门。旧时立此门者,多是迁就其词,则何道学之无政事,何政事之无文章,何文章之无孝友。若贵省方志,则且老子、韩非同传矣。盖作者自有意,亦自有体也。其余收采之不惬人意者尚多。然我公问及,不敢隐丑。”[11]

    其次是立《我私志》。《我私志》述何乔远家族历史。“至于《我私》一志,则此书明是一家私书也。若以为公书,则当从诸公之后,坐官局,食官饩,而后谓之公书。……太史公自序而及其父谈,班固自序而及其父彪,私书也。欧阳文忠修《新唐书》,不自序也,元脱脱修《宋史》,不自序也,公书也。父祖有善而掩之,是不孝也,是以有《我私》一志也。”[12]何氏认为他修的《闽志》是私修作品,所以,可以仿《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而作《我私志》。

    其三是不立奸邪传。蔡五岳取看《闽书》后,问:“子何不为奸邪立传者?”何乔远回答说:“闽中奸邪,第蔡确、蔡京、吕惠卿、章惇、黄潜善数人,《宋史》己备,后世共知。不佞有乡先辈之谊,不用更加诋毁。且奸邪一局,亦未易当也。我朝来,夫岂无人?第恐奸不成奸,邪不成邪,无足继有宋诸公之后者。即有之,其子孙尚在,见之不怪而怒者鲜矣。如此而徒有打死虎之名,故不为也。”蔡五岳“殊然其说”[13]

    何乔远本人对《闽书》成一家之言,颇为自豪。“乔远今此书,窃附《益都耆旧》、《华阳国志》之意。”[14]由此可知,他是以继承《益都耆旧记》、《华阳国志》自任的。“郡国志书,不过一大家乘耳。必责备求全,则遗者众矣。前人不过就志修志,远今博采府州县志,凡有列在名宦者,一概收录。至于道德、文章、政事等项,原无甚分别。强立此名,乃影响其人以就之,尤为虚用其心。远今一县归一县,散之则为各县之志,合之则为通省之志,似较了然。至赋役之事,远修郡志时,鄙意亦欲仿《平准书》,作一篇直叙之,缘有同事者在。”[15]由此可知,《闽书》编纂过程中,参考过众多数据,超过官修的画样文章。且在体例上也有所发展,不强分类,且用组合式,“散之则为各县之志,合之则为通省之志”。《闽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闽书》何从见之?所云严而核,详而不滥,虽知虚褒,然心亦以为当论。所恨闻见不多,《闽书》既成之后,尚有许多古迹,许多好人,不及详之也。方知著作一事,古人所难,良以此耳。”[16]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尚有“许多古迹,许多好人”不及列入写进,这是何氏本人引以为憾的。

    《闽书》成稿后,得新任巡抚同意,出资抄录一部,知道的人不多。当时,叶向高(1559-1627)与朱国祯非常关心此事。“《闽书》为之七年而就,出示诸公,多不之喜,惟唐福相公许可其书,以为收之详而取之恕,在闽言闽,或庶几焉……书凡五十余本,去岁,携入福唐,福唐公随被留抄,今方寄到十八本。想彼海上佣书之人不甚备。”[17]据此,叶向高读《闽书》且命人抄录一部,时间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阅后,叶向高替《闽书》写了序。后来,浙江的朱国祯也关心何氏此书,“承问《闽书》刻未,此书远费心七年,时有相知当道,亦举以相托。……《英旧志》一时未便得遍录,零星六本寄往。《张半洲传》及《我私志》,具抄上。倘私家有小善,可以采略,望老先生不弃也。”[18]

    苏琰称:“其着《闽书》也,托始于万历壬子,而告成于天启丁卯,中间十有六年,独手成书。” [19]丁卯为天启七年(1627)。据此,万历四十四年成稿后,何氏不断有所修订。崇祯元年(1628)三月,熊文灿出任福建巡抚。因苏琰的推荐,熊文灿对《闽书》有兴趣,借来一读,肯定了何氏的工作,决定资助出版,惟要求何乔远补写万历四十四年至万历四十八年之事,“以成神庙一朝终始”[20]。崇祯二年,完成补修工作,共一百五十卷,郑之玄作了序,开始刊刻工作。崇祯四年(1631),熊文灿作序,全书正式传播于世,书版留在藩司库中。在刊刻的过程中,官府也增加了一些传记。据苏琰记载,早在崇祯三年冬,他曾索得尚未公布的全书一观,发现“越三年,间即有搀入传记,如紫乱朱,今琰颇能别之。其书加于通志之旧者,为前帝志,君长志,及乎韦衣闾巷之命名节取,视昔为详。乃若缙绅之籍,当未就之日,先生绝不示人,多携于山水游眺之余,自笔自窜,临刻而始登木,其意深可会也。中有存其名而略其事者,故揣杜、张之意。琰举以质先生,先生曰:‘吾存其实于所必存之事,而不于本传夸详,盖讳而不没,或有谅我云耳。’所胪列乡里前辈,俱在易名之后。而今已有就库司之本搀入其中,点污成书,必招后谤。琰兹拈出,观者自能知之。”[21]

    2、《志稿弃余》

    何氏在方志学上的另外一大贡献是,编纂了副产品《志稿弃余》12卷。“余修《闽书》,始于辛亥之冬,终于丁己之秋。其始患收罗之不广,既又虑删择之不简,又虑搜括之未详,既又虑字句之未精。或别立一例,或别更一体,稿凡六、七易。纸之弃者,或翻其背以起草,或付之裱以护书,或以窒壁穴,或以护窓檽,或捻以为钉,或重以覆瓿。秽者以楷拭,杂者和灰以泥。古人有爱惜书者,而吾不尔,恶其不尽用也。兹稿盖仅存,而又复欲弃之者。书记张子曰:‘公幸留之,可以稽脱误,可以防佚失,且以见公用心之苦,下笔之劳。’予曰:‘为我汇之。’尚得十二卷。学医费人,著书费纸,讵不信哉!……”[22]这有类似今天的修志外编。在修志之后,将无法采用而有史料价值的数据汇编成册,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值得今天的修志者效法。惜此书今不传。

     

     

    [1] 韦祖辉《明何乔远<名山藏>的史学价值和版本问题》,何龄修等主编《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2] 张德信《何乔远与<名山藏>》,田澍等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二OO七年。

    [3] 高春缎《嘉靖四大谏官――三杨与海瑞》(《黄埔学报》第三二辑)、《经史双融,理事无碍――史家何乔远著述考》(《黄埔学报》三七辑)没有注明《秘册丛说》的收藏单位,后来出版的《何乔远生平及其史学研究》参考书目才注明收藏单位。

    [4]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四六~四八册。

    [5] 笔者撰《晚明史家何乔远及其名山藏初探》(《福建论坛》一九九二年二期)、台湾高春缎《经史双融,理事无碍――史家何乔远著述考》(《黄埔学报》第三七辑,一九九九),皆未涉及。

    [6]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

    [7]《镜山全集》卷三四《再答朱相国书》。

    [8]《镜山全集》卷二九《名山编年引》。

    [9]《镜山全集》卷三四《再答朱相国书》。

    [10]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

    [11]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

    [12]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

    [13] 郑道圭《拟请谥恤揭》,《镜山全集》附录。

    [14]林欲楫《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

    [15]《镜山全集》卷三四《再答朱相国书》。

    [16] 《何镜山先生小传》,见《镜山全集》附录。

     

    【来源:钱茂伟的新浪博客。】

    文章分享到: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赞助我们   | 留言交流

    Copyright © 2014 何氏宗亲网_何姓家谱网  www.heshi8.c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ICP证:粤ICP备12009996号

    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何氏宗亲提供,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说明,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服务何氏宗亲凡有心支持家族网站发展捐赠家谱资料的宗亲请联系站长

    站长:何振富   E-mail:hzfhins@qq.com  QQ/微信:254429731    

    主编:何伟基   网名:源流长(原百度何吧吧主)   QQ:2675799374